2025年9月24-26日   烟台八角湾国际会展中心
距展会开幕还有

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电力市场注册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对注册基本条件、信息变更、异议处理等做出规定。据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规则》从国家层面强调了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并要求各级电力交易平台应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注册业务“一站式”办理。在业内人士看来,《规则》是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1+N”基础规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从市场交易量的不断提升到规则体系的日益完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稳步进行。但新型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针对这一问题,10月11日,200多位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业界人士齐聚南京,召开第六届东南电力经济论坛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研讨会。

统一市场建设已初具成效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体框架基本建成,市场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多买多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竹向记者表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不断完善。李竹表示,截至目前,26个省上线运行“e-交易”零售平台,河北、山西等10省上线市场化分时零售套餐,有效促进批零价格传导,引导用户参与削峰填谷。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告诉记者:“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已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一是电力市场政策规则体系基本建立,二是电力市场总体架构基本形成,三是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四是电力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五是电力市场功能作用不断增强。”

潘跃龙认为,省间电力市场建设不断推进,“自2022年2月起,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已实现不间断结算试运行超过30个月,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效益显著。省间和省内现货市场在时序、交易电量和价格等多维度实现了市场间的协同。”李竹表示,现货市场有效发挥了短期平衡“指南针300803)”作用,今年度夏期间,省间现货最大成交电力1285万千瓦,实现对平衡紧张地区精准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电力行业景气度不断回升,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不错的“机遇期”。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电力公司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98.47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约九成公司实现盈利,大唐发电601991)、江苏国信002608)、上海电力600021)等26家公司业绩增速超50%。

有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今年上半年,受益于全社会电力需求增速加快、传统能源经营改善,以及电力装机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等,电力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明显,为参与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了更多支撑。

市场协同运行仍有待加强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仍然面临许多关键问题。潘跃龙认为,电力市场系统运行亟待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各省、区域市场在市场框架、交易品种、平台建设、服务管理标准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地区电力市场间的协同运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电力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在交易周期、交易标的等方面的衔接逐步加强,但中长期和现货市场在交易时段、曲线分解、交易频次、限价区间等方面的衔接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如果把市场比作水池,那么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并不是将所有的水池挖成一个大的水池,而是通过在水池之间铺设管道,通过水的自然流动来实现对各水池液面的调整,等同于资源的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电力行业人士表示,在电力市场中,影响“液面差”的是市场价格、输电通道以及电力潮流等要素,在实践经验中,这三个关键环节均存在一定限制和障碍。

李竹表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需要按照‘统一市场、两级运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市场功能、完善交易规则,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治理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

李竹建议,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总体思路上,应兼顾保供应、促转型、稳价格,有效回应市场目标多元化。同时,强化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体设计,有效体现市场价值多维化。此外,向全国大市场和局部微市场延伸,有效应对市场空间两极化。

谈及对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展望时,潘跃龙表示,一方面,应推动各类新型主体有序入市,丰富新型储能参与市场的方式,研究抽水蓄能电站参与市场机制,推动寻求响应市场常态运行;另一方面,强化构建统筹协同的市场衔接机制,做好电力市场与电力发展、安全保供、价格政策的统筹衔接。

推动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

研讨会上,不少从业人员认为,当前中国电力市场正处于关键的变革阶段,特别是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形势下,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李竹认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电力市场建设逐步迈入深水区,电力市场呈现市场建设目标多元化、电力商品价值多维化、交易组织精细化、市场空间分层化、经营主体聚合化五方面特征。

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党委委员、总会计师王鑫根指出,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东西部电力不平衡格局,如云南地区水电、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较为充足,但需要灵活的消纳机制和广阔的消纳空间;广东发电以火电为主,对煤、气依赖度高,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随着电力市场体系的建设完善,新能源消纳呈现出从保障性收购到市场化交易的发展趋势。同时,新能源成本逐年下降,规模占比不断提高,绿色价值亟待体现,亟须探索入市机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603357)专家李嵘告诉记者,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但需要统一、公共的市场平台,还需要本地、局域的多样化业态组成生态圈。

李竹表示,构建适应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的电力市场体系机制,当前重点是基于新能源的物理特性和经济特性,以推动市场一体化设计、推进省间省内市场协同融合、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推进新型主体有序入市等工作为抓手,持续推动市场体系深化和机制完善。

潘跃龙认为,推动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一是健全可再生能源消纳政策机制,通过自愿与强制并行的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制度,激发用户侧对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需求;二是构建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市场组织方式;三是优化完善绿电绿证交易机制,形成国家级绿色电力认证核算标准。潘跃龙表示,未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将紧密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战略,持续优化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市场机制,不断深化核心议题研究。


联系我们

敬请及时与我们沟通联络,获取最新展会信息

| 会展网 | 环保网 | 流体机械展 | 美博会 | 中国环博会 | 成都环博会 | 发酵展 | 五金展 | 工博会 | 纺织面料展 | 渔业展 | 礼品展 | 汽配展 | 上海纺织面料展 | 面料展 | veland | 烘焙展 | hvtt | 上海法兰克福汽配展 | 科隆五金展 | 上海五金展 | 健康展 | 美博会 | 中食展 | 北京门业展